喜歡日本遊戲的朋友可能對「野望」這個詞不陌生,比如「信長の野望」。「野望」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漢語,照字面理解的「野外觀望」之意,大詩人杜甫就做過兩首「野望」為題的五言律詩;二是日語,指雄心、野心,制霸天下。
小小島國的霸主,豐臣秀吉如何興起征服龐大中國的「野望」呢?
1、吾欲假道貴國,直入於明
公元1590年(明萬曆十八年,日本天正18年)的初冬,一隊朝鮮使團從日本乘船返回首都王京(今首爾),他們攜帶了一封給朝鮮國王的國書:
「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占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這封「豪情萬丈」的國書出自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的手筆,書中先吹噓了一番自己統一日本的豐功偉績,接着赤裸裸的提出要求:借朝鮮的道進攻明朝,甚至連朝鮮國王的任務都安排好了:「等我入明那一天,你集合本國部隊軍前效力,做我的嚮導吧。」
那麼,這個自稱「日光所臨,莫不透徹」的豐臣秀吉,征服中國的野心是怎樣萌生的?
2、大丈夫當用武海外
秀吉一生好色,凡是看上的美女,無不想方設法搞到手。但報應的是,儘管女人無數,卻始終光開花不結果,占卜者說是因為他命硬,命中無子。沒料到,在秀吉五十八歲那年,側室淀姬居然為他生了個兒子,令早已放棄希望的秀吉欣喜若狂。
因為擔心難養活,秀吉故意給兒子起了個賤名「棄丸」,後來覺得不吉利,又改名「鶴松」,盼望兒子松鶴延年,但不論名字低賤還是富貴,這個孩子還是在兩歲時夭折了。空有天下在手,卻無子嗣繼承,秀吉的苦惱可知。
江戶末年的學者賴山陽在《日本外史》里,用頗具英雄色彩的筆法描述道:「秀吉喪子,悶甚。一日,登清水寺閣,浩然嘆曰:「大丈夫當用武海外,何抑鬱為?」
秀吉出兵海外的行動,可能是「喪子」之痛觸發的。不過,他對中國的野心卻絕非突如其來。
早在秀吉還在信長帳下聽命時,一次奉命率軍征西,臨行前信長用封賞土地來鼓勵他說:「勝利後,將山陽、山陰十幾郡國的區域都給你。」秀吉卻上表答道:「君欲賞臣功,願以朝鮮為請,臣乃用朝鮮之兵,以入於明,庶幾倚君威靈,席捲明國之兵,合三國為一,是臣之宿志。」
3、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如果說這次的狂言,還有在主君面前表志向的成分,到了秀吉取代信長成為天下人後,他的自信真的膨脹到極點:我能從農民之子打拚成日本第一人,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事不能做到?秀吉在坐定了江山後,不止一次對妻妾、下屬甚至外國傳教士說過:「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出兵海外「合三國為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土地和財富的誘惑。
1591年(日本天正十九年)夏,秀吉大會諸將,赤裸裸的作了戰爭動員:「諸醜夷有阻王化者,吾甚羞之。吾將入朝鮮,以其兵為先鋒,以入於明。彼拒我命,則擊滅之,遂自遼東直襲北京。奄有其國,多割土壤以予諸君,使諸功臣皆厭其望不亦快乎?」
入朝鮮——占遼東——襲北京,這是路線;擊滅反抗者——佔有其國——分割土地,這是目的。
從古到今,國與國之間有個永恆的規律:誰力量壯大了,就趁機撈一票,為子孫後代謀福。日本攤上了戰國亂世,鍛煉出一支強有力的軍隊,現在,該輪到用日本刀為日本鋤頭取得土地了。除此之外,日本國小地少,秀吉也為無法封賞那麼多如狼似虎的手下而苦惱。
千萬不要以為出兵海外只是秀吉一個人的高閣狂想,事實上,秀吉的出兵得到了絕大多數大名的熱烈響應,特別是西路大名,如九州的加藤清正、小西行長、黑田長政、立花宗茂、島津義弘、鍋島直茂更是躍躍欲試,他們都想在戰爭中獲得土地和財富。反過來,東路大名如德川家康、伊達政宗卻興趣不大,蒲生氏鄉甚至罵秀吉無事找事。
4、唐畏日本如虎,滅大唐如反掌也!
秀吉為什麼對滅唐這麼有信心?
因為有人忽悠過他。
從橫行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嘴裏,秀吉自以為了解明朝的家底:「明主朱翊鈞失政,武備不足。」昔日「海賊王」王直的日本餘黨,這樣對秀吉誇口:「我等曾以三百餘人,自南京地劫掠橫行,下福建迢一年,全甲而還。唐畏日本如虎,滅大唐如反掌也。」
區區海盜都能橫行「大唐」,何況我堂堂百戰雄兵?雖然「假道朝鮮入明」的國書被朝鮮斷然拒絕,但豐臣秀吉決心已定,戰爭機器啟動了。
用現在的話說,豐臣秀吉的腦子裏毫無國際外交概念。這也難怪。古代日本人狹隘的認知里,世界是由三大塊組成的:本國、震旦、天竺。本國就是日本列島,震旦是指朝鮮、唐(明)所在的大陸,天竺(印度)是大陸之外的遙遠所在。
戰國霸主的思維,外交政策一向是蠻橫直接:屈服不屈服?不服來戰!
秀吉在1591年把關白一職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隱居的關白),坐鎮九州松浦郡名護屋,開始了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準備。
秀吉發佈的全國徵兵令中,命令全國各藩以每萬石出兵若干的比率擴軍,共徵得三十三萬士兵和大批軍糧,大致來說,西路大名如九州和四國所出士兵最多,東路大名則出糧最多。此外,數千艘大小戰船、嚮導、朝鮮語譯員、朝鮮地圖等全部安排妥當。
1592年4月初,秀吉一身戎裝,親自到海邊為侵朝大軍送行。他愉快的看到,平戶海上戰船密密麻麻,旌旗遮天蔽日,戰士殺氣騰騰。
出發!隨着史上最大倭寇豐臣秀吉的一揮手,這個從三百年戰亂中喘息未定的島國,又悍然投向了一場看不清結局的海外戰爭。
在戰國時代已坐擁半壁天下的豐臣秀吉率領大軍攻打藩主北条時政管轄的小田原城,下令伊達政宗也派兵參戰,但伊達家與北条家有同盟關係,伊達政宗猶豫不派兵。伊達家內部經過討論,伊達政宗終於決定率兵前赴小田原城,比原定晚了幾個月。
心裏有氣的豐臣秀吉故意不接見伊達政宗,伊達政宗穿一身白色喪服求見謝罪,以示抱必死之心,豐臣秀吉因此消了氣,他對伊達政宗說如果再晚一點出兵,恐怕伊達經已腦袋搬家。伊達政宗穿喪服被譽為膽識過人,有說從此人們以「伊達」形容有俠氣的男子。後來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伊達家兵士也有參戰,他們身穿華麗裝束,軍容整齊,被人稱讚為「伊達者」。
コメント